秀者网 > 杂谈 > 正文

​从乾坤到离坎:八卦图的哲学转变与后天八卦图生成原理解析

2025-08-23 16:05 来源:秀者网 点击:

从乾坤到离坎:八卦图的哲学转变与后天八卦图生成原理解析

前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卦图作为一种古老的象征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八卦不仅仅是阴阳变化的抽象符号,更是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具象表达。在《易经》中,八卦被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解释了宇宙的生成与变化。

本文将探讨从 “乾坤” 天地定位到 “人本” 居中的 “离坎” 定位的转变过程。通过详细阐述上离下坎的方位确定方法,以及 “乾坤生兑艮,离坎生震巽” 的生成关系,我们将揭示后天八卦图的构成原理和内在逻辑。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八卦图的奥妙与智慧。

疑问提示

这里解释基于我对相对空间理解,以往相对空间原理文章都有解释,这里基于国学主题情景,使用了八卦符号代替原来的现代用语描述和对应。但核心理解框架和描述路径并不完全基于传统国学,或者说这只是一篇披了国学皮的空间论述,相关解释内容如有疑问请略过。

对于学习国学文化的朋友而言,也请谨慎,本文实质是基于我个人哲学体系下的维度空间原理作为认知形式,和国学的核心概念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个途径,如果你把本文理解为国学解读并认可理解,可能会导致学习中和国学传统理解路径构成直接冲突。毕竟本文基于的核心架构还在构造和探索。

先天八卦顺序

先天八卦顺序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按这个顺序:老父 -> 幼女 -> 次女 -> 长男 -- 长女 - > 次子 -> 幼子 -> 老母; 老父至阳,所以后面顺序可以理解为至阳逐渐转化为阴的过程,阳中生阴,先出幼女,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老母为阴之极,反向就是阴逐渐转化为阳的路径,如阴中生阳为幼子。所以这里问题是正向关系下,次女之后为何不是长女,反向看次子之后为何不是长男。

我们可以转化为数字来理解,正向为乾中的阴成长的过程,因此乾中阴为 0 ,幼女为 -1,次女为 -2,直到 -7 为坤,反向看为坤中阳增加的过程,因此坤中阳为 0,幼子为 1,次子为 2,直到 +7 为乾。

先谈谈卦象和家庭角色对应的原理:

在空间关系中乾坤可理解为空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空间单位的运动路径,并构成我们理解的现象,其中兑卦和艮卦在空间关系中相反对称,可以理解为在相对化空间关系中的反向路径描述,离卦和坎卦和乾坤构成相对正交关系,而震卦和巽卦则为离坎的反向对照关系,因此,乾坤离坎为相对关系中的静态构成,兑艮震巽为动态关系,按我对空间关系的理解静态属阴,动态于阳,当然我们考虑阴阳定义需要基于相对关系下,也就是谁是基于谁的动态现象来定义。

因此,离坎是基于乾坤的运动,所以两者的关系下乾坤为阳,离坎为阴,因此,我们可以按照阴阳或者说静态和动态关系进行顺序排列,如阳组合乾坤生兑艮,阴组合离坎生震巽,因此兑艮为首,震巽为末,这里描述顺序为阳气衰减过程,所以兑艮为幼,震巽为长。

先天八卦顺序及其对应关系

先天八卦顺序

乾 (☰): 老父兑 (☱): 幼女离 (☲): 次女震 (☳): 长男巽 (☴): 长女坎 (☵): 次子艮 (☶): 幼子坤 (☷): 老母

先天八卦的阴阳转化过程

阳气逐渐减少,阴气逐渐增加的过程:

乾 (☰): 老父,至阳(+7/0)兑 (☱): 幼女,阳气减1,阴气增1(+6/-1)离 (☲): 次女,阳气减1,阴气增1(+5/-2)震 (☳): 长男,阳气减1,阴气增1(+4/-3)巽 (☴): 长女,阳气减1,阴气增1(+3/-4)坎 (☵): 次子,阳气减1,阴气增1(+2/-5)艮 (☶): 幼子,阳气减1,阴气增1(+1/-6)坤 (☷): 老母,至阴(0/-7)

阴气逐渐减少,阳气逐渐增加的过程:

坤 (☷): 老母,至阴(0/-7)艮 (☶): 幼子,阳气增1,阴气减1(+1/-6)坎 (☵): 次子,阳气增1,阴气减1(+2/-5)巽 (☴): 长女,阳气增1,阴气减1(+3/-4)震 (☳): 长男,阳气增1,阴气减1(+4/-3)离 (☲): 次女,阳气增1,阴气减1(+5/-2)兑 (☱): 幼女,阳气增1,阴气减1(+6/-1)乾 (☰): 老父,至阳(+7/0)

根据阳气和阴气的大小,第四位的巽卦(+3/-4)阴气较大,因此是长女,而第五位的震卦(+4/-3)阳气较大,因此是长男。

对照关系的理解

在先天八卦图与父母子女构成的对照关系中,采用阴阳增减构造对应关系,并不直接代表先天卦象的对照含义,而是反映了卦象内部反向因素的含量。

先天八卦顺序中,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乾离坎坤为阴 兑震巽艮阳,这个区分为乾离坎坤静态,兑震巽艮为动态,这里的定义我不知道和传统国学中是否相同,只是基于我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所以有疑问的兄弟请略过。先天八卦分成四对,上下乾坤,左右坎离,还有艮兑和震巽,都是对称和互补,具有完美的相对一致性。

先天八卦顺序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静态与动态的阴阳分布

乾离坎坤为阴(静态)兑震巽艮为阳(动态)

后天八卦看起来是不对称的,描述的就是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仅仅指地球上以中国为主体的地形地貌。因为后天八卦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古人可能还没有在太空中观察地球的能力。这是通常的解释,这里仅作参考。

八卦图的能量衰减过程

先天八卦图只要“震卦”和“巽卦”的位置对调,再在中间加入一个“五”,可以表达能量由“九”到“一”的衰减过程:

顺时针旋转(阳气从+7到1):

乾卦(+7/0) - 老父,至阳(九)震卦(+4/-3) - 长男,阳气减1,阴气增1(八)坎卦(+2/-5) - 次子,阳气减1,阴气增1(七)艮卦(+1/-6) - 幼子,阳气减1,阴气增1(六)

中间五代表 0(五)

逆向旋转(阴气从-1到-7):

兑卦(+6/-1) - 幼女,阳气减1,阴气增1(四)离卦(+5/-2) - 次女,阳气减1,阴气增1(三)巽卦(+3/-4) - 长女,阳气减1,阴气增1(二)坤卦(0 /-7) - 老母,至阴(一)

可以看出这样排布实质上是将单位对称关系重新划分为阴阳两个序列,以表达阳气衰减的过程。这种划分不仅改变了能量分布,还将先天八卦的原始顺序 "乾兑离震 - 巽坎艮坤" 转化为 "乾震坎艮 - 兑离巽坤"。这种转化反映了一种深层的宇宙秩序重组,暗示了从静态平衡向动态演化的转变。

在这个新的序列中,乾震坎艮对应到大写数字,代表了能量或阳气的强度。当我们将这些数字形式重新放回先天八卦的各个位置时,能量为 "八" 的震卦和能量为 "二" 的巽卦回到了它们在先天八卦中的原始位置。这种重新排列形成了洛书的数理结构,揭示了数字、方位与能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虽然这个解释源自网友描述,因为个人的核心框架目前不涉及河图洛书,所以这里仅作记录,但它为我们理解八卦演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后天八卦的形成与空间关系

后天八卦的形成可以通过深入探讨空间关系来理解。先天八卦图以天地定位,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在相对化的空间概念中,乾坤不仅仅是具体的天地,更代表了一种存在形式的正反双向构成。乾象征正向描述,坤象征反向描述。当我们将乾坤这个整体概念分解为独立的乾和坤时,离坎则代表了乾和坤之间的相对动态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乾坤生离坎,这体现了从静态存在到动态变化的过渡。

乾坤与离坎的正交关系

乾坤和离坎构成了一种正交关系,进而生成其他卦象:

乾坤生兑艮离坎生震巽

乾坤和离坎构成了一种正交关系,进而生成其他卦象。乾坤生兑艮,离坎生震巽,这两组卦象形成相反对称关系。如果我们将乾坤和离坎视为静态构成,其他卦象则可被视为动态表现。在这个框架下,乾坤代表了不可知的终极实在,离坎则象征了我们的主观认知。我们需要描述的是基于乾坤和离坎正交关系下的事物,这就形成了一个以离坎为主观视角,以乾坤为固定对照系,其他卦象为描述目标的框架。

从天地中心到人类中心的转变

在这个新的视角下,乾生兑(在先天关系中兑为坤的反向终点),离生震。如果我们将离坎视为垂直定位,那么震兑就构成了水平定位。这种重新定位反映了从天地中心到人类中心的世界观转变。

当我们从“乾坤”的天地定位转向“人本”的离坎定位时,上离下坎成为新的中心。以离坎为主,乾坤为副,震居左,兑在右,这样就构成了方位的上下左右位置确定。这种重新定位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改变,更是认知视角的根本转换,反映了人类思维从宇宙视角向人文视角的转变。

八卦的位置与能量流动

在后天八卦返回先天八卦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遵循 "离坎为主,乾坤为副" 的原则。巽返回与乾相对的位置,艮返回与坤相对的位置。这种返回不是简单的位置调换,而是一种深层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宇宙循环和阴阳平衡的思想。

因此,后天八卦图的描述顺序呈现出左旋结构:离坎(上下) -> 震兑(左右) -> 巽乾(左上右下) -> 艮坤(左下右上)。这个顺序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安排,更反映了一种能量流动和转化的过程。其中,震兑由 "离乾" 静态生成起点,巽艮由 "坎坤" 静态生成终点,这种起点和终点的设定暗示了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系统。

巽艮从后天返先天并与乾坤构成相对关系,这一过程体现了八卦系统的自我完善和平衡。它不仅仅是位置的变化,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暗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和宇宙运行的内在规律。

因此,当我们从“乾坤”天地定位,改为“人本”居中的 “离坎” 定位,也就是上离下坎,基于离坎为主,乾坤为副,震居左,兑在右,这样构成了方位的上下左右位置确定。前面说过“乾坤生兑艮,离坎生震巽”其中 “震兑” 为动态首位,末位 “巽艮”,从后天返先天,也同样按照 “离坎为主,乾坤为副” 巽返乾相对,艮返坤相对,这样就构成了后天八卦图。

本文解释并不涉及阴阳五行的的内容,或可理解为不需要其作为支撑论述,并不是没有阴阳五行的内容,而是在我框架中阴阳五行的存在性质基于空间相对关系,也或者理解为空间结构运动的标注,因此在空间原理可以解释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前提下,不必要涉及或加入阴阳五行作为支撑原理和条件。这样会导致主题混乱和内容复杂。

总结

本文深入探讨了从“乾坤”天地定位到“人本”居中的“离坎”定位的哲学转变,通过易学的视角,揭示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内在逻辑和宇宙观。从阴阳转化的数字表示,到空间关系中静态与动态的划分,文章展现了八卦理论与自然规律、人类认知及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通过“乾坤生兑艮,离坎生震巽”的生成关系,以及后天八卦图的构成原理,我们看到了从宏观宇宙观到微观人类中心主义的过渡,以及从天地定位到人类中心定位的认知视角转变。八卦图不仅是一系列符号,更是动态变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