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者网 > 杂谈 > 正文

​北大硕士王青松,攒够350万后,携妻隐居深山11年,后来怎样了?

2025-08-23 16:03 来源:秀者网 点击:

北大硕士王青松,攒够350万后,携妻隐居深山11年,后来怎样了?

1

2011年,在新华社进行日常工作的记者唐师曾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老同学,多年未见,还记得我吗?”

熟悉的声音让唐师曾激动不已:“你还知道联系我啊!11年了,你去哪里了?你现在怎么样?”

这个让唐师曾心态大变的人,正是当年的北大硕士和知名教师王青松。

11年前,他向学校递上了自己的辞呈,随后便消失了。

唐师曾迫切的想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而电话另一头的王青松,也终于说出了隐瞒了11年的秘密......

2

当年王青松辞职后,就和妻子张梅来到了大山深处,靠着之前积攒下来350万,在大山深处盖起了房子,整日过着自给自足、闲云野鹤的生活。

他们在房子周围的土地上,种了很多农作物,还建了一个小型的农场饲养牛羊鸡鸭。

为了让自己的隐居生活不受到打扰,他们才减少了和外界的往来。

就连之前最好的朋友以及家人,在没有得到他们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随便来到这片“世外桃源”。

对于山外面的人来说,他们就像是“消失”了,但对于大山深处的两人来说,他们的心灵仿佛在此受到了洗涤。

两人的孩子小宇也出生在这座大山里,孩子的出现,让属于他们的世外桃源也热闹了不少。

可毕竟双方父母都有看孩子的权利,自然会来到山里。

可王青松和张梅只会让父母看孩子,却从来都不让父母进入他们的房子,更别说是留下过夜了。

因为长久居住在大山内的张梅习惯了没有人烟的味道,他们只想尽可能的守住这份安宁。

为了让孩子不“落伍”,作为曾经的北大教师,王青松和张梅对于孩子的教育上也很上心。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王青松从外面买了一块太阳能蓄电板,方便小宇在晚上能顺利读书写字。

就这样一家三口开开心心的生活在大山深处,看着妻子和儿子幸福的模样,王青松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在这片世外桃源继续生活下去的决心。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让王青松和张梅选择放弃自己的舒适生活,选择来到大山深处呢?

想要了解这些,我们还得从头开始认识一下王青松,当你得知他的经历后,或许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3

1957年,王青松出生在洛阳新安县,他从小成绩就十分优秀,如果是放到现在的话,肯定能够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考上一个心仪的好大学。

但当时的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所以成年后的王青松只能在信阳地委当一名记录人事信息的机要员。

不过很快王青松就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那就是1979年高考制度正式恢复的时刻。

当得知这一消息,王青松立马选择参加高考,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录取。

毕业后,王青松选择进行深造,考取了北大的法律研究生。

在王青松看来,国内经济逐渐开始回暖,大批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这些公司挣钱还行,但如果碰上一些跟法律相关的事情,那多半是大眼瞪小眼了。

所以身为北大法律高材生的王青松,肯定会是许多公司争抢的目标。

奈何计划赶不上变化,在王青松硕士毕业之后,气功的流行打乱了他所有的规划。

当时国内的许多有钱人都热衷于养生,毕竟自己好不容易挣到了钱,万一身体不允许自己消费,那岂不是亏大了?

在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中,气功、武术和膳食养生可谓是大家认为疗效最好、也最受欢迎的三种方法。

而王青松正好认识一位气功大师,这也让他看到了新的致富路子。

1986年,硕士毕业后的王青松依然选择了留在北大任教,不过他选择任教不是为了教书育人,更多的还是想利用自己在北大的人脉和声望创办属于自己的养生课堂。

后来,“北大老师”这一身份,的确让他的养生课堂风生水起。

即使养生课堂的收费昂贵,仍有学生从外地专程赶过来听课,渐渐地,王青松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因为王青松的养生课堂确实讲不错,所以就连北大教师也会偶尔前来听课,包括王青松后来的妻子张梅。

不过养生的热度终究会过去,人们也逐渐理智下来,在养生上赚不到钱的王青松只能再次回学校当大学教师。

此时的王青松受到气功的影响,对于哲学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决定考取哲学的研究生。

虽然之前一门心思全都扑在了创办养生课堂上,导致自己在学术上毫无建树,不过王青松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最终在录取考试中夺得了第一。

然而他选择的哲学系知名教授,却拒绝他成为自己的博士生。

王青松不服气,第二年又再次申请,毫不意外又被教授拒绝了。

不明所以的王青松找到教授询问原因,教授告诉他:“因为你对功名利禄太执着,不适合研究哲学。”

原来教授对王青松之前办的养生课堂也略有耳闻,但沉浸学术多年的教授认为王青松这样的人是无法在哲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的,所以才拒绝了他。

两次失利也让王青松的心态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小到大都没有经受过太大打击的他,逐渐开始对世俗产生了厌恶之情,这就为他之后隐居深山埋下了伏笔。

4

1995年,想要换个心情好好休息一下的王青松带着妻子张梅来到了位于河北和北京交界处的一座小山村内。

在小山村里生活了几天后,王青松深刻的感受到自己之前的生活太过于恪守常规,世俗的各种规矩早已让王青松感到窒息。

他认为自己就像被束缚住翅膀的鸟一样,无法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他想要自由,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由。

王青松一开始认为是自己病了,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张梅,但张梅却对他的想法表示了赞同。

张梅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被各种世俗的东西所填满,在这样的情况下仿佛早已丢失了真正的自我,所以她也想要脱离世俗开始新的生活。

原本两人想着只是简单度个假,然后收拾心情重新出发,却没想到山村内的生活竟让他们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

然而从山村到北大的单程时间最快也需要五个小时,平常工作繁忙的二人根本没办法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就在这个时候,计算机逐渐普及起来。北大的每位老师都必须要掌握简单的计算机使用技巧,这让张梅感到十分反感。

应该说她不是反感北大的要求,而是对那些冷冰冰的机器产生了排斥。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在2000年时,王青松夫妇果断离开了北大,来到了大山深处。

有妻有子,生活充足,在这世外桃源生活了11年的王青松本应继续隐居下去,那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他主动开始联系外界的呢?

5

随着小宇逐渐长大,王青松夫妇发现他们虽然能轻松解决自己孩子在文化方面的学习,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是只有父母就足够的。

孩子需要和同龄人接触,更需要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

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大山里的小宇来说,他所能接触到的,除了父母就是农场里的各种家畜,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建设是毫无帮助的。

王青松和张梅也开始明白,虽然隐居山林是他们做出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是小宇自己的选择,他们不能剥夺小宇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权利。

最终为了小宇,王青松和张梅在大山内生活了11年后,选择再次回归世俗。

于是王青松拨通了自己十多年没有联系过的老同学“唐师曾”的电话,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唐师曾听完他们的故事后,心中五味杂陈,很快他就按照王青松给的地址,来到了他们生活的世外桃源。

当唐师曾看到这位阔别已久的好友时,惊讶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曾经的王青松意气风发,一心的雄才壮志想要实现。可现在站在自己面前的却是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普通农民,这让他根本无法相信。

这时张梅也走了出来,笑着迎接来到此地的唐师曾。眼前的张梅也不再是北大学校里被众人爱慕的白美人,而是一个在大山里生活了许多年的山村农妇。

不过两人虽然外表让人不敢恭维,但是身上的气质却十分出尘。

他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也告诉了唐师曾,虽然生活条件可能是艰苦了一点,但在这里生活的确很幸福。

王青松表示自己想要让小宇去外面的世界进行学习,可无论是小宇还是他们夫妻俩,早已与外界的生活脱节,他担心出去后会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

同时王青松还将自己在大山深处所写的《新桃花源》交给了唐师曾,希望他能想办法帮自己出版,因为等到三人出去后,方方面面都需要开销,而现在的自己积蓄早已所剩无几。

唐师曾对于老友的请求自然没有拒绝,他乘车离开了这里,并把王青松要回归的消息散布出去。

王青松曾经的好友们一接到消息就纷纷联系唐师曾,询问他们现在的情况。

这其中有一位之前和王青松关系颇深的富豪同学,在得知他要回归后,想尽办法从唐师曾的手中获得了王青松的住址,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来到了大山之中。

当见到王青松后,富豪瞬间激动的泪流满面,嘴里不停念叨着:“缺钱和我说,和我说。”

不过,他思来想去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王青松要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选择到如此偏僻的大山里生活。

王青松却笑着表示,自己在大山内的生活虽然并不富有,但是心灵上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是在世俗中无法获得的。

最终在2011年的下半年,王青松和张梅开始慢慢的和外界接触,他们虽然没有离开大山,但却不再排斥外界的人拜访。

他们的房子内也开始逐渐有了电视机和许多小宇自己真正喜欢的书籍,为了有钱供小宇读书,两人开始将自己种植的各种农产品进行外销。

因为是长在大山里的纯绿色无污染食品,所以有很多人愿意购买。

对于现在的王青松来说,他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平衡隐居和世俗的道路。

虽然不知道未来的日子是怎样的,但至少到目前来说,夫妻两人从未后悔过。

无论世俗也好、田园生活也罢,都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追求“田园生活”、“躺平生活”,但田园生活不是“躺平”,日子从来不是用来混的,幸福感也不是无中生有的,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去争取。

那么,你对“田园生活”有什么样的看法呢?